造纸厂的变迁
作为简阳造纸厂曾经的员工,黄国明捧出眼前这些照片时,感慨良多。 黄国明介绍道:“造纸厂是一家国营企业,1958年它还只是一家由三个小厂合并成立的地方国营小型企业,经过不断发展与壮大,上世纪末达到了省级中二型企业规模,生产能力达到上万吨。在当时的地区经济中占一席之地,创造的税收、效益是最初国家投资的好几倍。
事实上不止他一个人,也不止这样一家企业,与造纸厂同时期成立的地方工业企业,都曾是简阳市民共同的回忆。 童年时大家都住在职工宿舍里,虽是独生子女,却拥有一整个院子的小伙伴,全家凭着饭票在职工食堂吃饭,在开水房打水,厂里的澡堂对职工免费开放,医务室看病也不用给钱。 这些老工厂们曾经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,但同时因为技术局限,它们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。 那些年造纸厂造纸需要用烧碱,对水体有一定污染。现在清澈的沱江水,已经是市委、市政府大力治理之后的情况了,在当年可是没有这么清澈的。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,人们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。在“国退民进”的改革大潮中,这些记忆中的企业渐渐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。 黄国明感慨地说,他一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在简阳造纸厂度过的,亲眼见证了造纸厂及其他地方国营企业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再到最后为城市发展让位而搬离或拆除的整个过程。 “经济上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,同时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作为曾经的老职工,我感觉很骄傲,这些老工厂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。”黄国明说道。
现在,随着成都“东进”战略的实施,这些地方国营企业厂址所在地被新的高楼大厦所取代,现代化的企业接过它们的接力棒,继续为简阳经济创造财富。 现在的老工厂的原厂址新的楼房拔地而起,各色楼房林立,它们一同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增光添彩。
黄国明表示,这些照片,一方面是想给自己这么多年工作、生活的地方留下珍贵的影像,这也是一种慰藉。另一方面,这些简阳的老工业,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,子孙后代都应该记住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。
简阳之声 记者 | 陈星竹
|